Search Results for:

淺談宣教士裝備

一位宣教士在進入工場前,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經歷及裝備,如何裝備有心宣教的基督徒,在此提出淺見與大家分享: 大多數宣教士在申請成為宣教士前,都是在教會事奉一段時間的同工,所以可以說都是能力很強的同工,差會多不會拒絕,也因此,我們很容易忽略這最基本的元素:個人屬靈生命成長。 ◎樵夫 一位宣教士在進入工場前,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經歷及裝備,如何裝備有心宣教的基督徒,在此提出淺見與大家分享: 一、個人屬靈成長 大多數宣教士在申請成為宣教士前,都是在教會事奉一段時間的同工,所以可以說都是能力很強的同工,差會多不會拒絕,也因此,我們很容易忽略這最基本的元素:個人屬靈生命成長。對於預備走跨文化宣教的基督徒而言,建立穩固的屬靈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到了工場,無法像在家鄉一樣,遇到困難時,總可以找到一些屬靈密友傾訴,或在教會中得到完善的屬靈餵養。 另外,在預備成為宣教士之前,若有屬靈長輩的陪伴更好,屬靈長輩可以是教會的牧長、你認識的差會宣教士,他們可以在你生命低潮或軟弱時陪伴你並為你禱告,甚至在你申請差會時助你一臂之力。 二、在教會中學習事奉並發現恩賜 一位宣教士若不能在本國有好的配搭事奉,就不可能在異文化中與人同工。有些人以為自己不適合在本地服事,比較適合與國外同工配搭,這樣的說法,只是為自己不喜歡團隊事奉找藉口。一位宣教士若連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都不能有好的服事、與人同工,怎可能指望他在異文化的工場中,能謙卑與人同工?所以一位預備上工場的宣教士,必須先能在自己教會與人同工,並讓教會領袖認同神在他生命中的宣教帶領及所具備的恩賜。 三、接觸異文化 接觸不同文化對預備上工場的宣教士是非常重要的,一位預備要走上宣教工場的基督徒,最好讓自己有異文化的體驗,欣賞不同文化且能幫助跨文化事奉者在異文化中生存,教會若有同工預備走跨文化宣教道路,籌組海外福音隊或參與差會舉辦的工場訪視,可以幫助有心者開始體驗不同文化的生活與差異。 四、神學訓練與代禱支持系統建立 每個差會對宣教士的神學訓練有不同要求,特別是若要參與佈道植堂的事奉,神學訓練是每位參與宣教的基督徒必須有的基本訓練。因為在宣教工場常有機會接觸慕道友,帶領他們信主後就需要造就他們、帶領查經,因此,基本的神學訓練是必須的,但不是每位宣教士都一定要有道學碩士或聖經碩士的學歷。有心參與宣教的基督徒,若能在申請差會前先知道自己未來事奉的內容與工場,就可以朝差會的要求來準備。 代禱支持系統建立,就是現今差會所要求每位宣教士都必須有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 Development)。許多預備走宣教道路的基督徒一聽到要籌款,就會很害怕,但若從建立代禱支持系統的層面看,就會覺得這是重要的。其實財物的支持是其次,因為若神帶領你走跨文化宣教,神一定會預備所需。代禱系統的建立,意味著跨文化宣教不是單打獨鬥的服事,而是全教會的參與,甚至不只是一間堂會的支持,最好能有三間教會的支持與代禱。 五、教會與差會的聯繫 每位預備走宣教的基督徒,在尋求過程中,必須讓教會領袖瞭解並認同你的宣教異象與負擔,特別是尋找合作差會,教會應該幫有心宣教的信徒找一個合適的差會。差會的角色在宣教士的事奉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等到上了工場才發現選錯差會,那損失可就大了。 六、角色定位與差派尋求 許多台灣教會一聽到海外宣教就認定是佈道植堂、建立教會,但事實上,現今普世宣教工場有許多不同的角色需求,有些是直接做佈道植堂或聖經翻譯,有些是做行政支援,有些是技術性服事,像是電腦、心理諮商、航空飛行與修護、會計簿記等,因此,在上工場前必須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然後尋求合適的工場差派。特別是對於要到創啟地區的宣教士,可能在你申請簽證的工作項目與你實際的事奉會有所不同,因此必須清楚確認,並知道如何分配時間。 七、語言與文化訓練 談到海外宣教,就一定要談到語言能力,沒有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就無法順利在工場生存,也無法投入團隊事奉。今天許多參與跨文化宣教的宣教士多半加入國際差會,因此基本的英語能力是必須的。除了英語外,若是已知道未來事奉的工場,則可透過網站下載或線上學習工場當地的語言。 沒有人天生就能成為宣教士,因此如何栽培有心宣教的基督徒,需要教會、差會與神學院的合作,神學院若能提供更多宣教相關課程,讓預備上工場的準宣教士們有更多學習預備的機會;教會與差會若在篩選宣教士前,先花時間栽培與訓練有心宣教的同工,同時在差傳月中讓不同差會有機會到教會介紹事工,讓有心者可以對不同型態差會有更多接觸,必能陪伴準宣教士們踏上宣教之路。 (轉載自《差傳人宣教季刊》2015.1-3月第四期)

出去宣教吧

儆醒吧!起來吧!寶血十字架的福音降臨在這地時,讓我們同聲歡唱! Part 1 我是宣教師嗎 .發現真實價值的人 .我是宣教師嗎 .美華我人生的宣教 .耶穌基督的宣教命令 .用神的話語和禱告,為宣教作預備 .雙翼宣教及靈性 Part 2 了解雙翼宣教 .何謂雙翼宣教 .雙翼宣教和順服訓練 .成就雙翼宣教的三大精神 .雙翼宣教建立健康的教會 .要嘛出去,要嘛差遺出去 .雙翼宣教會 Part 3 雙翼宣教的歷史背景 .早期教會 .初代教會聖徒們的身分 ,快速傳遞的福音 .辯證家的出現 .遭逼迫的基督教 .逼迫的機能 .教會的世俗化 .基督教實踐性的愛 Part 4 建立健康教會的5P宣教策略 .朝向列邦的宣教 .建立健康教會的第一階段:開拓期 .建立健康教會的第二階段:父母期 .建立健康教會的第三階段:合作期 .建立健康教會的第四階段:參與期 .建立健康教會的第五階段:差派期 Part 5 雙翼的聯合宣教 .華美的聯合宣教 .為聯合宣教的對外服事 .為聯合宣教的宣教集訓 .在全球大城市建立十二陣線的聯合宣教 ,傳承栽培門徒的全球異象,新世代的聯合宣教 .為脫北者及北方的聯合宣教 .為主宣教命令的聯合宣教 作者…

華人宣教心視野

一個中國人向四個外國人傳福音,這福音就可以傳遍普天下。華人教會、神學院、差傳機構,你們預備好起來接棒了嗎? ********************************************* 九一一事件以後,西方宣教師拍著龍維耐宣教士的肩膀說:「現在向回教徒傳福音,可要靠你們中國人了。」 富勒神學院宣教教授,世界教會增長的主任彼得‧魏格納(C. Peter Wagner)曾經預言說:「二○二五年的時候,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宣教士差遣國,因為到那時,神必興起許多宣教士,帶著一顆火熱的心,跨文化、跨國界、跨種族,紛紛加入宣教的行列,往普世宣教。」 主來的日子近了,在末後的世代,神要用大量的宣教精兵,收割祂的莊稼,完成大使命。神啟示的真理說,末後必有大收割的日子,聖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不管這大日子是始於教會已經做好宣教佈局的預備與否,總之那要來的就必來,並不遲延。只是當那大作為臨到的時日,我們是否參與在其中,勿像愚拙童女未能儆醒,沒有預備,只能錯失良機,哀哭切齒。 普世宣教、福音全球化的思維,華人基督徒需要付諸行動並積極預備。大收割的日子已經來到。 作者: 江榮義 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詳細資料 原書號:A1328 ISBN:9789861981710 出版日期:20100701 頁數:192 尺寸:14.8 x 21cm 分類:實踐神學/宣教差傳 適用對象:適用所有人

跨出舒適圈大挑戰:宣教士的生命與工作

住在自己國家,與同語言、同文化、同信仰的人相處,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但主耶穌基督卻要我們跨出舒適圈,跨出本國、或本族群與本文化,去到外國、或另一個族群與另一個文化,成為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向萬民傳福音,直達到地極的族群。 要成為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不論是短期、長期、兼職,或全職,都需要禱告、回應並預備。本書兩位作者皆是多年的宣教士,願意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在諸多改變、選項、不確定性當中,為他們的生活及事工做好準備。書中提到如何清楚神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深入何謂文化,做好行前預備等等。其中除了基本原則,也有案例討論,是每一位思考從事短期或長期宣教的人都需要閱讀的一本書。 「湯姆‧史蒂芬是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他寫的書平易近人,有學者的深度、廣度,又有過來人親身經歷作為後盾,言之有物,很值得學習。……他跟另一位作者露易絲合寫這本教科書……讓人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讀性。華人宣教的對象終究還是要跨出「福音出中華」的一步,向華民以外的萬族萬民傳福音,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經驗,應當是智慧的第一步。」 ——邱顯正 博士 華神宣教學助理教授及宣教中心主任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曾是長期在前線服事的宣教士……所累積的經驗,是關於如何把宣教的熱情凝聚成有效的行動,這些經驗是寶貴的資源。」 ——陳維恩 牧師 Radius宣教訓練中心亞洲總幹事 作者簡介 湯姆.史蒂芬(Tom A. Steffen),為加州拜歐拉(Biola)大學專研跨文化研究的教授,並負責指導宣教學的博士研究計畫。除本書外,他也撰寫許多關於使命和跨文化事工的專書,包括《故事,祢我他:跨文化敘事的宣教》(華神)、《交棒》(Passing the Baton, 1997,中文暫譯,即將由華神出版)、《大使命公司》(Great Commission Companies, 2011,中文暫譯)及《催化者時代》(The Facilitator Era, 2011,中文暫譯)、《根據世界觀說故事》(Worldview-based Storying: The Integration of Symbol, Story, and Ritual in the Orality Movement,2018,中文暫譯,即將由華神出版)。他有二十年在新部落差會(New Tribe Mission)宣教的經驗,其中十五年主要在菲律賓的偏遠部落。 露易絲.麥金尼.道格拉斯 (Lois McKinney Douglas),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宣教學榮譽教授。曾在保守浸信會國外宣教協會(Conservative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擔任宣教士達二十三年。 ISBN:9789866355493 出版社:中華福音神學院…

華人宣教士的自我關顧

王鈴惠 (作者是資深的宣教士,目前在泰國清邁 The Well Internaitonal 從事宣教士關顧。) 二十八年的宣教經驗,我看到、 也體會到跨文化宣教士最大的挑戰, 或許不在環境的艱辛, 而是處於一個孤立無援的環境。 那份孤單感沒有人了解, 肩上的重擔也無人分擔。 華人宣教士面臨的更大挑戰,或許還不是那份沒有人了解的孤單感,而是我們都在照顧別人,卻不懂得照顧自己的需要。華人文化傳統的美德是勤奮、堅忍、犧牲。因為這些特質,華人宣教士願意去到環境異常艱辛的宣教最前線。然而,去到一個完全孤立無援的福音處女地,華人宣教士必須學會懂得自我關顧,否則再堅強的鋼鐵漢子/姑娘恐怕也存活不久。 認識自己的有限 我喜歡問華人牧師一個問題:上次你帶師母,兩人一起去旅行是什麼時候呢?我常得到的回答都是:「哪有時間?」出門是爲了服事,服事完要趕緊回家,因爲教會不能空置太久。這就是典型華人宣教士孤軍奮戰的問題,什麼事都非你不可。過去這些年在The Well International國際宣教士關顧團隊中,我學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每位宣教士帶來的沉重問題不是一定要我才能處理,我也能選擇性說「no」,因為有其他人可以說「yes」。華人宣教士自我關顧的第一課就是要認識自己的有限,學習建立團隊,並懂得與別人同工。可是,在福音未及的處女地,有時候你或你的家庭可能就是這個城市僅有的宣教士(家庭),那麼,要去哪裡找團隊?祕訣乃在於:在沙漠裡開江河,擴展你的疆域。如果你的差會在你所在的工場沒有團隊,那麼,你就要走出去,去找當地其他本國或他國宣教士成為你的團隊,一起服事,也一起團契。(如果你是那個城市僅有的宣教士,那麼請不要前往,因為你無法存活!) 建立當地的支持系統 學習建立當地的支持系統是宣教士存活的重要關鍵,而工場上的其他本國或他國宣教士就是你最重要的支持系統。在未有「宣教士關顧」這個運動之前,其實早就有宣教士關顧了,過去所採用的模式就是「前人帶後人」。我去阿根廷宣教第一年,是先被派到一個叫San Juan的小鎮和一對有經驗的加拿大宣教士夫婦一起學習。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年在生活和服事上的學習,應是我整個宣教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華人跨文化宣教歷史不長,因此,年輕新進的華人宣教士缺乏在工場很久、很有經驗的老手可以帶領他們。其次,華人宣教士往往礙於語言的限制,不能接觸到工場上其他有經驗的他國宣教士,這其實很可惜。我認識一對在柬埔寨的美國宣教士,他們非常關心一個從中國來的年輕宣教士家庭,可是礙於語言的限制,他們對這個家庭的幫助相當有限。 據我所知,華人宣教士在工場上的主要支持系統,往往就是當地的信徒和同工。可是,當地的信徒和同工是你親自帶領栽培的門徒,許多你個人或家庭的問題其實並不方便和他們分享,畢竟背景、生命和屬靈的成熟度都不同。華人宣教士為了福音的緣故願意努力學習地方方言的決心很令人佩服。那麼困難的地方方言都可以講得如此流利,如果能用同樣的決心來加強英文能力,那麼,這將突破與他國宣教士接觸的語言障礙。如果華人宣教士可以加強其英文能力,將獲得更有利的條件,可以和當地其他差會的他國宣教士交通團契,不只一起同工,也建立深入的個人關係。 處理團隊中的衝突 團隊同工當然不容易,因為要突破一個很大的挑戰:處理團隊成員間的衝突。華人文化是一個講究關係和諧、不喜歡衝突的文化。團隊同工並不是華人的強項,因此許多華人宣教士選擇獨單一面。然而,孤軍奮戰不健康,也難以持久。所以,儘管衝突讓人感到不舒服,為了福音的緣故,也為了自己個人健康的緣故,華人宣教士要學習處理團隊中的衝突。在一個國際跨文化團隊中,華人宣教士要學習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要,特別是當你有不同看法的時候,你更需要表達。要不然,西國同工會認為你已經默認,許多誤會就會因此產生。當有衝突時,華人宣教士要知道,你不一樣的聲音很重要,因為你想到的、看到的是你團隊其他同工沒有想到和看到的,其他團隊同工需要聽到你的聲音。 要休息,守安息 華人宣教士自我關顧的第二課就是要懂得休息、注意照顧自己的需要。從事宣教士關顧十七年,我學習到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我一天到晚叫我的個案要好好照顧自己,神也藉此常常提醒我,「你自己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我剛開始來The Well International服事的時候,心想,這些來找我們的宣教士都是自掏腰包買機票訂旅館,千里迢迢來清邁尋求我們幫助,我怎麼可以拒絕人家?所以,從早到下午辦公室關門前,我的個案排得非常滿。不久我就發現這樣不行,不只身體感到疲累,也因疲累無法完全集中精神,這樣對個案並不公平。因此,我學習認識自己的有限,再根據自己能力所及,做最有效的服事。所以,我把一天的個案從五個減到二、三個。我學習到,設立健康的界限說「不」,才是真正的負責任。 另外,我也學習到休息的重要。以前我對休息的觀念是,累了才需要休息。像我這種很會硬撐的人,往往感到累了,還繼續硬撐下去。結果是身體超過了負荷卻不自知。神藉著幾年前的五十肩教我學習去感覺自己的身體,兩年前的恐慌症發作更進一步讓我知道要慢下來,不要硬撐,畢竟自己已經不再年輕。(就算年輕,超過自己的身心負荷還繼續硬撐,這不健康,而是「虐待」!)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神要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我體會到,不是感到累了才需要休息,而是要刻意安排時間定期休息。聖經中的安息日、節期、安息年等都是指有規律、習慣性的停下來,更新個人與神的關係。所以,不是等到七年才有一年的安息年,也不是一年才放一次假,而是除了安息年、年假之外,每一季、每個月、每個星期、甚至每一天我們都要刻意地安排時間停下來。(很多華人宣教士可能從來沒有安息年,也從來不休假,常常還把自己的年假用來服事。)神要我們定期的慢下來、停下來,一方面是要讓我們的身心得到休息,更重要的是,調整我們的優先次序,並更新我們個人與神的關係。 神要我們守安息,最重要的乃是提醒我們,一切都是神的工作,我們只需要進入祂的安息。在阿根廷服事十年之後,我回到台灣去照顧患阿茲海默症的年邁母親十年。神用那十年的時間教我什麼叫做「安息」。我很享受跨文化宣教士的生活和服事,所以,在台灣的那十年,我人在台灣,心在海外。我每天問神:「接下來呢?等到媽媽走了,接下來你要帶我去哪裡服事?」在那十年裡,神都沒有給我答案,神只是一直重複地告訴我,「現在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我對你的帶領」。等到媽媽走了的那一天,瞬間雲散天晴,我頓然恍然大悟,原來神用這十年的時間在預備我的下一步:宣教士關顧。神教我,所謂的「安息」,就是放下自己,不自己謀算,不用自己操心,而是相信神,每天緊緊跟隨神。 華人跨文化宣教士是二十一世紀的宣教新血。除了憑著一股宣教的熱血拼命往前衝之外,華人宣教士也要思考,這條跨文化宣教的路如何才能走得精彩、走得長遠?路要走得長遠,補給一定要充足。自我關顧就是宣教士最根本的戰備補給。華人宣教士要認識自己的有限,學習建立團隊,並懂得與別人同工,在照顧別人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需要,不要硬撐,要懂得定期休息。如此,這條跨文化宣教的路才能走得精彩、走得長遠。